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业报考 专业报考

对异地高考的政策_反对异地高考

tamoadmin 2024-06-30 人已围观

简介1.北京异地高考的政策什么时候出台?具体的内容有哪些?2.异地学生在广东读完9年义务且读完高中,2013年不能参加高考,请问能领到高中毕业证吗?现实苦了我的孩子3.初中、高中都是在外省读书,现在高三了可以回户口所在地报名高考吗?4.浙江省异地高考有什么限制吗?能不能报考重点大学 ,是不是只要达到大学分数线便可以被录取。5.张建党的前妻是谁?就是异地高考的那个6.最近那个城市出台了异地高考的政策,对

1.北京异地高考的政策什么时候出台?具体的内容有哪些?

2.异地学生在广东读完9年义务且读完高中,2013年不能参加高考,请问能领到高中毕业证吗?现实苦了我的孩子

3.初中、高中都是在外省读书,现在高三了可以回户口所在地报名高考吗?

4.浙江省异地高考有什么限制吗?能不能报考重点大学 ,是不是只要达到大学分数线便可以被录取。

5.张建党的前妻是谁?就是异地高考的那个

6.最近那个城市出台了异地高考的政策,对考生有什么好处?

7.最新的异地高考政策实施办法会是什么时间,具体要求有那些

对异地高考的政策_反对异地高考

代表建议随迁子女高考放开需设门槛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协原副主席陈万志表示,诸如北京等大城市应调高放开门槛,可以通过设定条件有序放开随迁子女异地高考。

放开随迁子女高考方向先明确

陈万志介绍,此前13位北京市人大代表呼吁放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京高考,另有上万名连续多年在京读书的京外户口学生家长的呼吁书,“不过试点里没有北京”。

陈万志认为,应该放开随迁子女高考,“方向先明确下来,其余就是制度设计的问题”。陈万志说,很多孩子户籍不在当地,并且出生成长在北京,却不让人家在北京参加高考,确实不太公平。

大城市放开时应调高门槛

陈万志表示,如果放开随迁子女高考,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条件设置一些门槛,比如父母连续在当地工作多少年,连续纳税多少年,学生本身在当地连续就读多少年,“随迁子女不是简单地想高考”就高考。

陈万志提醒说,每年有千万左右的考生参加高考,如果一下子全部放开,也会引起很大问题,可能会有生源大省到中西部地区参加高考,挤占当地考生机会。因此,在制度设计上,需要设置一定的门槛和条件,“不能想过去就过去,更不能快考试了,才转过去”。

陈万志认为,门槛设置要根据各地不同条件,“有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最初的门槛倒是可以设得高一点,比如父母连续纳税时间长一点等”。

随迁子女高考放开可上升至立法层面

陈万志承认,像北京放开随迁子女高考,既要考虑北京户籍人口的需要,也要考虑非北京户籍人口的需要,实际上需要两者间的博弈,这种改革不是所有人都满意的改革,不是增量改革,而是重新切割蛋糕的改革。

陈万志认为,这项改革需要政治***的决心。在讨论该问题时,从程序上可以上升到立法层面。“先充分博弈,尊重大多数民意”,让各地根据各自情况,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利益,达到一个可行的方案。

异地高考:百姓呼声越来越高

“读书的政策总是会变的,而且相信会变得越来越好。”一度作为中国农民工形象的代表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深圳女农民工肖红霞对自己的儿子这样说。

与许多农民工一样,从进城务工的那一刻起,肖红霞就梦想自己的孩子跟随自己在工作所在城市完成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最终参加高考。不过曾经“铁板一块”的户籍政策并不允许这样做。

2009年起,全国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提出“异地高考”建议,2011年3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两会时表示,教育部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2012年3月,异地高考方案有望年内出台的消息,再度成为两会焦点。

应该说,异地高考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范围触动城乡不同利益人群的一个两难命题。支持者认为,突破户籍制度的桎梏,推行高考同城待遇,将实现更公平、更合理的教育资源分配,是“有教无类”的理想写照。反对者担忧,异地高考的政策松动,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譬如大城市人口进一步膨胀、本地与外来生源利益失衡等。

北京异地高考的政策什么时候出台?具体的内容有哪些?

9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上详细解释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当地”升学制度,这一消息引起全国普遍关注。

值得注意的事,“异地高考”需要在家长、学生和所在城市三方面符合基本条件。家长有稳定工作、稳定住所、稳定收入,缴纳各种保险,系常住人口;学生要在迁入所在地就读;城市条件发展需这个行业群体。

异地高考“破冰”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准入条件”又让异地高考看上去更难。调研两年多的政策一出马上遭到网友吐槽,称条件苛刻门槛太多外地学生难符合。然而,相较来讲,这样的措施顾忌到城市承载能力,也让本地人更容易接受。

教育部之所以要为异地高考设置诸多门槛,目的只有一个:防止“高考移民”。应该说教育部有此担忧完全可以理解,异地高考确实可能为“高考移民”大开方便之门。不过该准入条件同样让很多人享受不到公平的教育资源,父母没有房子,没有固定工作,没有上保险,没有待在一个被需要的城市,随迁子女的权利就随之被剥夺。

事实上,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异地高考新方案让人感到画饼充饥,原因在于政府既要保护既得利益的城市,又要保障外来工子女高考权,这样的“折中”,就如绑着脚镣在跳舞,农民工子女“即使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

而且在新规里头,“根据城市条件,各地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比如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等”这一条让很多人无法理解。同时也遭到众多网友的反对。

“鼓励咱们去就业的时候,就说行行出状元,一到咱们的孩子去高考的时候,就说还得看你家长这个行业到底需不需要,真是莫大的讽刺。”有网友则认为,义务教育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可是仅因为父母的职业城市不需要就不能在异地高考,有“拼爹”之嫌。

再者,家长缴纳保险这项也并非那么容易实现。对于很多农民工来说,因为流动性比较强,也不会主动缴纳社保。据2011年的统计显示,在全国2.5亿农民工中,未参加社保的比例高达80%以上,这些农民工的子女不可能在“异地高考”新政中受惠。

其次按照教育部的意见精神,国家基本上把设置门槛条件的权限全部交给地方,这未必有效。如果地方政府在异地高考的各项准入条件上设置很高的要求,有多少人能异地高考呢?国家又拿什么去督促地方政府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检查其推进异地高考的成效呢?

总之,公众之所以强烈呼唤异地高考方案早日出台,根本目的就是要将异地学子的高考权同户籍分离开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异地高考方案,就是随迁子女和本地子女双方利益博弈同时防范移民投机的产物。这个门槛的设计就应当是双方进行公开利益博弈的结果。

因而制定政策必须以公正为宗旨,同时考虑多数人的利益与感受,建设一个公平、健全、可持续的义务教育及高考制度,需要充分时间、消化过程和统筹考虑,这种推进必须以教育资源平等为前提和目标,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异地学生在广东读完9年义务且读完高中,2013年不能参加高考,请问能领到高中毕业证吗?现实苦了我的孩子

根据《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被社会广泛关注的“异地高考”政策提出了明确规定,给各地订出最晚时间线:各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同时要求北京、上海等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防止“高考移民”。

我预测的准入条件:

第一、 家长“有稳定工作、住所、收入并交了各种保险”。这保证了家长确实是为这个城市做出了贡献的

第二、 学生的条件,学生必须在当地连续就读一定的年限,这应该有合理设置的门槛。一方面,各地教材并不一样,设置门槛,也是为学生考虑,为考试负责;二者,也是防止“高考移民”的有效手段。

第三、 城市的条件,“不是说城市越大越好,要根据他的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还要看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我们反对盲目的人口流动、盲目的异地高考

初中、高中都是在外省读书,现在高三了可以回户口所在地报名高考吗?

您好!请不要担心

高考的存在是为了给学生择选大学而存在的,(类似于公司的应聘)如果不读大学,就可以不参加高考。

高三快结束前有一次叫做“结业考试”的,只要你通过了这次考试,就可以拿到毕业证,如果没通过,应该拿到的是肄业证。所以你孩子无论如何都可以拿到的。

要高考,还是的回老家去(户口所在地),虽说有异地高考政策,但目前还不是那么容易的。

若还有什么不解之处,建议问孩子的班主任。

浙江省异地高考有什么限制吗?能不能报考重点大学 ,是不是只要达到大学分数线便可以被录取。

可以回户口所在地报名高考。没有在广东上学过,但是符合广东生异地高考相关规定的考生,也是可以在广东参加高考的,异地高考对高考不会造成影响。

广东省异地高考政策正式向社会公布,广东从2013年开始分步实施随迁子女就地升学考试,2014年起符合条件的考生可在广东借考,2016年起可在广东参加录取。作为异地高考的重要配套政策,各地市异地中考政策将于2013年3月底前出台。

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广东的“异地高考”政策分两个过程实施:

1、2013年起,通过积分入户我省的异地务工人员、高技能人才,其随迁子女不受入户年限、就学年限等限制,可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并可与我省入户地户籍考生同等录取。

2、2014年起,经县(市、区)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在我省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我省居住证、按国家规定在我省参加社会保险累计3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

其随迁子女具有我省中职学校3年完整学籍的,可在我省报名参加高等职业学院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招生考试,并可与我省户籍考生同等录取。

扩展资料:

异地高考的相关介绍:

从2009年起,全国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提出“异地高考”建议,2011年3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两会时表示,教育部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2012年3月,异地高考方案有望年内出台的消息,再度成为两会焦点。

应该说,异地高考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范围触动城乡不同利益人群的一个两难命题。支持者认为,突破户籍制度的桎梏,推行高考同城待遇,将实现更公平、更合理的教育资源分配,是“有教无类”的理想写照。

反对者担忧,异地高考的政策松动,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譬如大城市人口进一步膨胀、本地与外来生源利益失衡等。异地高考实施方案,是记者们最关心的问题。关于异地高考,国务院去年8月转发了四部委意见,现在半年多时间,总体进展比较顺利,各省市区政府积极响应,而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了实施方案。

除了西藏,2013年其他所有省市区都制定了工作方案,有26个省开始解决中考问题,9个省包括江苏开始解决高考问题,其他很多省份将在2014年解决。教育部作为职能部门,尊重各省市区政府的实施办法,因为各地情况不同,他们因地制宜,考虑了种种因素。

初步解决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用了10年,我们解决中考、高考问题才半年多时间,现在要完全解决、人人满意,不太可能,但这个进度是好的。

百度百科-异地高考

百度百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张建党的前妻是谁?就是异地高考的那个

一边是随迁子女家长群体越来越高的放开异地高考的呼声;另一边,则是在北京、上海这些热点地区本地户籍家长的担忧与反对。今年“两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之所以难,就难在“既有要解决的问题,又有不能碰的问题。”各地要把这些矛盾处理好,在准入门槛上仔细测算好才能确定。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达2.21亿,受到异地高考问题直接、间接影响的人不在少数。  随着异地中考政策的逐步执行和发展,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直接面对异地高考问题,在目前全国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的大背景下,简单将高考户籍限制取消,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高考成绩如何省际对应?  异地高考原籍录取或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在本地有学籍的学生在本地参加高考,而其高考录取却回原省籍进行。  如何在原省籍录取?不妨设某考生户籍是A省,在北京参加理综类高考。实际上,高考录取主要是分省按名次进行的,只要根据考生在北京高考成绩的名次对应出其在A省高考的名次后,即可在A省进行该考生的高考录取工作。  那么如何得到该考生在A省的合理高考名次?举例来说,假如某年北京高考理综类成绩有效者10万人,该考生参加北京市高考的名次为50人并列第7000名。而A省当年高考理综类成绩有效者20万人。则该考生在北京市高考理综类排名可以认为是:7000+(50-1)/2=7024.5,也即7000至7049这50个连续自然数的平均值,且小数部分要保留。而将该名次对应到A省理综类时,其合理的排名应是:7024.5×20万/10万=14049。  有了对应名次后,还可将该考生在A省的理综类成绩对应出来。通常,对应名次在A省中会是并列,该考生的成绩自然应与并列考生成绩一样。如果不是并列,对应成绩也不难合理得到。例如,某考生对应出来的名次是33.2,而前面A省20万名考生中第33名成绩为570分,第34名为550分,则该考生在A省对应的成绩为:570-(570-550)×0.2=566分,这里0.2是对应名次33.2的小数部分。有了对应成绩,之后的高考录取工作可如往进行。  具体实施仍需细节配套  异地高考原籍录取在具体实施中,仍需细节配套。  如A省实行的是考前填报志愿或考后估分填报志愿,这会使考生填报志愿难度加大;由于名次和成绩对应需要各省同时进行,在时间上对高考招生工作多了一个要求;有少数省份高考不实行3+X方式,对应方法要做修改,但高考通常可分成文理两部分,因此也可以进行名次和成绩的对应过程。  异地高考原籍录取起码有四个优点:一、简单可行花费小。处理考生的名次对应和成绩对应,可由计算机快速而准确的完成;二、具有较好的公平性。学生在学习条件好的地方学习,就应该与当地其他学生比较,这样对在学习条件差的地方学习的学生来说,才是公平合理的;三、每个省的考生都很多,对应出来的名次从统计学上看不会有大的偏差;四、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之间高考时无竞争性,本地的学生、家长不会排斥外地学生;对本地学校来说,外地学生考得好也是学校所乐于见到的。因此,外地学生会相对容易地进入本地较好中学就读,使教育公平进一步发展和体现。  但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可能凸显了另一个矛盾:重点大学在各省市招生比例不同而造成的矛盾,即通常所说的“高考洼地”现象。但这一矛盾由来已久,并不是本文所提方法带来。

最近那个城市出台了异地高考的政策,对考生有什么好处?

一、目前有媒体公布张建党的前妻是谁。

二、1995年,张建党的妻子从中国科技大学硕士毕业,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夫妻俩从安徽老家来到北京。第二年,儿子出生。1998年,妻子拿到全奖赴美留学,三年之后提出离婚。一番争夺后,张建党获得孩子的抚养权。此时,他在北京开了家铁艺厂,把父母接过来带年幼的张图。

最初一家人居住在昌平霍营的村子里。经济条件一好转,他马上把孩子送到教学质量优越的亚运村中心幼儿园。幼升小的时候,张建党交了三万多的“捐资助学费”,把儿子送进了当地条件最好的小学。

张建党的儿张图,2013年读高二,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简称实验中学)——一所北京市重点高中。他的成绩稳定在全校前30名左右,一度排到了西城区前50名。

“每年,实验中学能有七八十人考上清华北大,这还是往保守了说。”张建党自信,“凭孩子的水平,能稳进清华。”

可孩子不是北京户口,别说清华,连高考的资格都没有。

因为户籍限制,张图无法在京高考。无奈之下,他将孩子送进国际班,准备出国留学。随后,具有美国国籍的前妻提供援助,儿子很快能以美国公民身份,参加“美国高考”。

更奇妙的是,只要变成美国人,孩子又能在北京高考了——根据教育部政策,外国侨民享有直接参加北京高考的资格。

最新的异地高考政策实施办法会是什么时间,具体要求有那些

三大自主招生联考的方案前不久公布,每个联考均只考两门,以及考试时间被安排在同一天,引起不少学生和家长的不满。在上海,一些考生就“吐槽”认为联盟理科只考数学、物理两门,对于选化学和生物的学生不公平,三大联考放在同一天,也让学生很纠结。进而呼吁,出台政策时应该听取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意见,不能搞突然袭击。不少家长也有相同的意见。

笔者很赞成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同时也感慨,没有话语权,每个受教育者(及其家长)其实都是弱者。对自主招生联考政策有意见的沪上学生和家长都是有上海户籍的,他们在自主招生政策上呼吁听取意见,做到公平。如果能推此及彼就会想到,此时此景中的他们和正在争取平等考试权的进城务工人员处境很是相似——进城务工人员也苦于自己的意见得不到表达,努力争取平等权利的少女占海特一家现在就身处困境。

每个人站在自身的利益角度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没有错,但大家要意识到,教育平权是惠及每个人的最终选择。在高考公平问题上,北京人和上海人出于现实利益,不愿意开放异地高考,可他们没有想到,目前这种画地为牢的招生录取方式极有可能让自己的子孙也深受其害。比如,一个上海人到北京去工作、生活,孩子出生在北京,按照现在的政策,其子女在北京也不能参加高考,必须回到上海。

而要推进教育平权,就要建立将民意纳入教育决策的基本机制。在自主招生政策的制订中,应该充分听取民意。同样,在开放异地高考问题上,也应该听取各方意见,对如何开放达成共识。只有建立这样的机制,大家的意见才会得到表达、尊重。不然,在某个议题中貌似强势的群体,在另一个议题中就极有可能是弱势。这不仅对受教育者群体如此,对教育者、办学者、教育管理者群体来说也是如此。相对受教育者来说,教育者群体更强势,可在评价、考核方面,他们同样没有话语权,需要被行政力量支配;相对于教育者来说,办学者处于强势地位,可对于行政部门而言,给办学者的自主空间又极为狭窄……这就是教育系统中各个层次的教育人都不断抱怨,觉得自己很弱势的原因。

其实,只有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将民意纳入决策程序,是不难找到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的。拿异地高考来说,在目前的高考制度框架下,通过开放高考报名条件的方式推进异地高考,必然会引发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员的利益冲突。形象点说,本地户籍人口会认为这是外来人员抢自己碗里的“蛋糕”。而如果推进高考改革,打破现在的高考录取框架,实行高校自主招生,情况就完全不一样。

一方面,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从转变基础教育应试教育格局角度看,对于所有受教育者都有利。如果能建立多元的高考评价、选拔体系,引导基础教育进行个性、多元化教育,我国教育将走出单一的应试模式困境,也让受教育者解放了出来;另一方面,国内重点大学实行基于统一测试的自主招生,也会改变各地的高考利益格局。如果北京、上海户籍人口认为上海、北京学生素质高,那么,完全可以在新的自主招生体系中也获得优势,而这种优势将更具说服力——不是靠高考录取指标多而获得更多进入大学的机会,而是在新的平等的多元评价体系中,获得更好的评价而被录取。

再者,在自主招生多元评价体系中,为校正不同地区的教育差异,通常会有地区教育因素、家庭因素指标,全国各地考生可在任何地方报考,而招生学校将视学生的学籍所在地,给予教育薄弱地区学生一定的加分评价,甚至会面向薄弱地区单列一定的招生数。针对这种情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求学,可以城市学籍参加统一测试,申请大学自主招生,但他们能否被录取,取决于自身的综合素质,相比家乡学生,在新的录取体系中,不一定就有优势。

从某种程度说,异地高考问题和当前自主招生联考问题,其实是一回事。如果教育部门放权,推进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异地高考问题得到解决,而联考也就不会出现目前的变异了。

不听取民意,只有政府部门拍脑袋决策,这必然带来三方面问题:一是政策制订极为随意,我国联考政策一年一个样,就是因这一决策机制所致,如果有必须听取民意,将民意纳入决策的机制,政策不可能变化这么快。二是政策只体现行政部门的意图,办学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意见被漠视,很多政策一出台就遭遇质疑。三是无法表达意见的教育者、受教育者群体陷入彼此“掐架”中。一项政策,总归会有得利者,也有不利者,于是得利的一方,和不利的一方,就打起口水战。而在热闹的口水战中,大家似乎忘了,这次的得利者,下次可能是受损者,造成受损的原因,不在于这次的得利者,而是作为决策者、处于强势的行政部门。

要让每个人的权利都得到切实的维护,就必须赋予他们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当每个公民都有了这样的权利,才会减少不公的事情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发生。每个人也应该尊重他人的这些权利,不要对他人遭遇的不公幸灾乐祸,要知道,决策机制不变,类似的不公转眼就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

以上根据来自《中国科学报》

根据《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被社会广泛关注的“异地高考”政策提出了明确规定,给各地订出最晚时间线:各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同时要求北京、上海等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防止“高考移民”。

我预测的准入条件:

第一、 家长“有稳定工作、住所、收入并交了各种保险”。这保证了家长确实是为这个城市做出了贡献的

第二、 学生的条件,学生必须在当地连续就读一定的年限,这应该有合理设置的门槛。一方面,各地教材并不一样,设置门槛,也是为学生考虑,为考试负责;二者,也是防止“高考移民”的有效手段。

第三、 城市的条件,“不是说城市越大越好,要根据他的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还要看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我们反对盲目的人口流动、盲目的异地高考

文章标签: # 高考 # 异地 #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