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招生信息 招生信息

高考历史明清_明明朝历史高考

tamoadmin 2024-07-10 人已围观

简介1.明朝时期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都有什么样的做法?2.明朝绍兴第一状元3.明朝时期,科举制有什么变化?4.历史选择题,高中必修一。关于明朝政治制度5.明朝历史大事年表简介***2***?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第一级是院试。读书人必须通过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取得童生身份,有了童生身份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童生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儿童,很多读书

1.明朝时期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都有什么样的做法?

2.明朝绍兴第一状元

3.明朝时期,科举制有什么变化?

4.历史选择题,高中必修一。关于明朝政治制度

5.明朝历史大事年表简介***2***?

高考历史明清_明明朝历史高考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第一级是院试。

读书人必须通过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取得童生身份,有了童生身份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童生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儿童,很多读书人停在这个学级不得进学,而被嬉笑为老童生。比如洪秀全就是个屡试不第的老童生。有了童生身份就可以参加院试考秀才,院试分别在各省的省会举行,通过的人被称之为秀才。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

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因为乡试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秋闱。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即初八,十一日、十四日进场,考试后一日出场。

第三级考试是会试。

会试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乡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即每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为会试前一级考试),即丑、辰、未、戌年春季,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

最后一级是殿试。

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要想当进士,还要再过殿试这一关,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

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

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中第一名即是“状元”。

连中三元:即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均为第一名(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

自隋唐开始科举后,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十四个人,分别是唐朝二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二人。

明朝连中三元者有二,一是商辂(lu),二是黄观,很多材料记载明朝只有一个连中三元者,这是不对的,在洪武年间,安徽人黄观连中三元,永乐靖难时,黄观为永乐所忌,将其名字从登科录上划去,改第一名为韩克忠,所以在大多数历史记载中,三元并没有黄观的名字。

科举考试到底是什么回事?

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廷,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

1、艰辛而漫长的“进京赶考路”

古人那时候的“进京赶考”,那也得是有资格才能“赶考”的。古代交通不便,家庭条件好的考生有舟车乘坐、书童相伴,条件差的就要步行到京城参加考试,耗时数月甚至半年。

2、考试环境恶劣

号舍窄窄一间,几乎不能伸展,明清时期的考试一场下来需要两三天,吃住均在里面,除了上厕所以外,一般不能随意出入考场。想想也是煎熬啊!

3、低到发指的率取率

到了晚清的时候,每次参加乡试的考生大概是16-18万人次,而能考上的只有5000-6000人。算一下这个录取率,只有3%左右!而现代,我们的高考的录取率达到了75%,足足是古代的25倍!

相比今天的高考实在太幸福了!虽然我们并不能用现在的眼光以及道德标准去衡量以前的任何事物,但古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的。

明朝时期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都有什么样的做法?

明朝科举就是考八股?钱穆大师:真正称得上科举制度的只有明朝。科举制度被称为是古代的?高考?。而谈到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人们总会用3个字概括之?八股文?,并嗤之以鼻。但史学大师钱穆先生却曾经这样评价:?中国历史上真正可以称得上科举制度的只有明朝,挤到独木桥上也只有明朝。?

由此可见,明朝的科举考试并不那么简单。它不仅仅是考学子们对于?四书五经?的理解及古人的注释。明代的科举分为5级,分别是县试和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从试题种类上看,明朝科举考察内容大体可以分为5种:治国理政类、封建伦理类、经济财政类、军事战略类、文化教育类。

一、治国理政类

科举制度选拔的是治国的文臣,因此治国理政类的题目非常之多。这类试题还具体分为?策问?和?论?两种。

1、?策问?,一般出现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首先由一句话概括其要旨,类似于今天的高考材料作文,比如?皇帝制曰联惟君天下者,兴化致理,政固多端,然务本重农,治兵修备,乃其大者。?这道?策问?,需要考生利用农业和军事两个方面的知识去论述治国理政的道理。

2、?论?,仅在乡试、会试出出现,一般只给出一个需要议论的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比如要求考生论述?圣人能使天下顺治?这句话。

二、封建伦理类

这种题目是被现代人诟病最多的一类,它主要是考察考生关于仁、义、智、信等封建伦理道德的认知和理解,主要分为?四书义?和?策问?、?论?3种。

1、?四书义?,顾名思义,它的题目来源是四书中的个别语句,要求考生对这句话进行论述,考察他们对四书的理解。比如?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2、?策问?,相当于今天高考的问答题,也是针对儒家经典中的个别词句进行考察。比如?问: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

3、?论?,相当于今天高考的论述题,主要是阐述某一封建伦理道德的意义,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比如?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三、经济财政类

因为科举制度遴选出是文官,大多数要从事政务工作,而经济财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这里考察的内容,涉及到了农田水利、马茶盐铁、公私财产等多个方面,主要形式有?判语?、?策问?。

1、?判语?,类似于今天高考的应用文,主要考察考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失时不修堤防?这个题目,就是考察考生对农田水利知识的掌握情况。

2、?策问?,考察考生对于时政的看法,比如?马政之弊至今日极矣?这道题目,就是考察考生对于当时马政的看法及建议。

四、军事战略类

除了武举之外,科举考试选出来的是文官,但在许多时候,文人带兵也是常态。

这类考题也可以分为两个小类:?判语?与?策问?。

1、?判语?,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于军事问题作出判断的能力。

2、?策问?,考察考生对军事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如?问兵食天下之大计。

五、文化教育类

这一类问题主要涉及人才培养、兴办学校、教育理论、教育著作等,主要形式有:

1、?四书义?,从四书中挑选个别词句,比如拿出孔子关于教育的一条理论,让考生阐述自己的体会,?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策问?,让考生对国家的人才政策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3、?诏?、?表?,考察考生起草公文的能力,要求考生起草关于文化教育、人才选拔等方面的公文。

综上,明朝科举考题实际上形式多样,对考生素质的考察也相当全面,绝非许多人印象中的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如果没有广博的学识以及一定的见识,将很难在明朝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明朝绍兴第一状元

自古以来在人才选拔上,始终就面临着一个地域差距的问题。相比较于注重门第、血统等因素的周代“世卿世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等选拔体制,隋朝确立,并为后来的唐宋明清历代沿袭、完善的科举制度,相对来说算是较为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了。但即便这样,由于不同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的日益彰显,导致了科举考试中地域录取数量的差异日益明显,地域矛盾不断凸显。

考科举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时任知谏院(谏官,职掌议论施政得失)的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司马光提出“逐路取人”的建议。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吉州永丰县(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欧阳修,对此持异议。他主张“惟能是选”。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分配的首次重要争论”。不过,这次争论既没有旷日持久,也没有掀起什么惊涛骇浪,更没有酿成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的惨案,而长期被世人漠视。不过,这一切,被推迟到了333年后的明初。

一、明初血流成河的“南北榜”案

朱元璋剧照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明朝循例举行每三年一次的科举会试。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们,荟聚京师南京,摩拳擦掌,准备大展身手,折取桂枝。朱元璋圈定了当时已85岁高龄,人品、才学俱佳,因“为人慷慨,胸中无城府”,而自号“坦坦翁”的当世大儒、翰林学士、湖南茶陵县人刘三吾为主考官,白信蹈等为考官。

经过考试、阅卷后,刘三吾等录取了51名考生。三月,这51名考生又经过殿试,最终确定陈?、尹昌隆、刘仕谔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并张榜公示。因此榜在春季公布,所录51名进士都是南方人,故后人称此榜为“春榜”、“南榜”。

江南贡院(现中国科举博物馆)

此次科举会试,录取的51名进士竟全都是南方人!北方参加考试的举子们,皆名落孙山。这一奇异现象,以往历次科举考试,皆未曾出现。落榜的举子们,尤其是来自北方地区的举子们,自然心有不甘,暗地里频繁串联、密谋。

6天后,会试落第的北方举子们聚集到礼部,鸣冤告状,控告主考官刘三吾、白信蹈等偏袒南方人。还有数十名落第考生在南京大街小巷,沿路喊冤;甚者拦住途经的官员们的轿子,上访告状。一时舆论大哗,主考官贪污受贿、地域歧视等流言蜚语,充斥朝野。10多名监察御史也纷纷上奏朱元璋,要求彻查此案。

落榜学子抗议

三月初十日,深感震怒的朱元璋下诏,令也对此次会试结果深感怀疑的侍读张信领衔,率同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等9名官员,及殿试前三甲陈?、尹昌隆、刘仕谔12人,重阅落第试卷,增录北方士子。

经过几天紧张、审慎地复核,四月底,“调查组”最终做出了调查结论:此前“春榜”录取的51人,都是凭真才实学被录取的;行贿、受贿、地域歧视等,都是捏造不实的流言。“调查组”还奉诏,将复阅后录取的试卷进呈御览。令朱元璋愤怒、深疑的是,此次进呈的补录考生的卷子,有的语句、文理不通,有的竟有犯禁不敬之辞。

调查结论公布后,各种传言不仅没有消弭,反而再次引起舆论哗然。北方举子们坚信刘三吾等有作弊不法的行为,继续鸣冤控告;有人向朱元璋举报:刘三吾、白信蹈等暗中收买以张信为首的“调查组”人员,并指使张信等,故意将一些文理不通的差卷进呈,以便让朱元璋确信北方落第举子确实水平低劣。

五月,朱元璋下诏,严厉斥责刘三吾、白蹈信等为“蓝玉余党”。加之10多年前,刘三吾曾上奏,为被朱元璋定“谋反”罪而处决的丞相胡惟庸鸣冤。朱元璋由此坚信,刘三吾也是“反贼”。朱元璋或念其年纪老迈,且为当世名儒,故特免死,发配西北戍边。张信、白信蹈等二十余人,被凌迟处死。陈?、刘仕谔等,也被定罪,流配边疆。“调查组”中,唯戴彝、尹昌隆二人,因遵朱元璋录取北方士子的诏命,免遭惩处。

朱元璋震怒

六月,朱元璋亲自在奉天殿主持殿试。钦点山东武城人韩克忠为状元,山东长清人王恕为榜眼,山西乐平人焦胜为探花。因此次张榜公布是在夏季,录取的61名进士又都是北方人,故后人又称其为“夏榜”、“北榜”。至此,喧嚣一时,并使数十人死于非命,数十人被发配流放的“南北榜案”,始宣告结束。

二、南北分卷科举考试制度的确立

其实,前述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并非自明朝开国后,科举考试中南方优于北方的首次体现。《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有关统计表明,洪武年间(包括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各科科举会试,录取进士867人。其中,南方籍进士620人, 占总数的71%。所以,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之所以酿发讧乱,进而以血案结束,并不是因为此次科举会试中暴露出来的文化、学术南优北劣的现象,因为这一现象已长久存在。对朱元璋来说,或许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而对广大的北方落第举子们来说,愤怒、不甘的火种,正在内心慢慢滋蔓。这种情感,或许正象深藏地壳深处的火山熔浆,正在积聚力量,寻找发泄的孔道。.

洪武年间科举统计

此次会试之所以闹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关键原因,或许就在于此次会试,全部录取的竟然都是南方举子,北方参考举子皆名落孙山。这一“怪异”现象,引发了人们,尤其是北方落第举子们无尽的“遐想”,最终毫无实据的将其与行贿受贿的科场舞弊生拉硬拽的牵扯到一起。朱元璋之所以用血腥暴力的方式,解决此案,一则他认为,皇帝的权威,受到了少数“贪污腐败”官吏的挑衅;尤其对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以残暴铁腕治理贪腐而闻名的朱元璋来说,刘三吾等公然在他眼皮子底下“贪腐”,实在是“叔可忍婶不可忍”!二则,朱元璋表面上通过近似小孩子“赌气”发泄的“夏榜”,全部录取北方士子的方式,实则是暂时满足北方举子的诉求,达到打击和限制江南利益集团势力、平息舆论风波、收揽北方举子人心、消弭南北歧视、对峙等目的。

不过,自唐宋以来,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而导致的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及因此引发的南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远远超越北方的客观现实,可不是朱元璋凭借几纸诏书,或简单地使用血腥暴力手段,就能解决、消弭的。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有学者统计,从建文元年(1399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间,举行了9次会试,录取进士I938名。其中,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等南方省籍进士有1621名,占总数的83.6%;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西南省份的进士有91名,占4.7%;北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北方省籍进士有225名,仅占11.6%。上述统计表明,南、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导致南、北士人参加科举考试时,要实现100%的公平公正,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会试取士的南北地域差异问题,依然无法得到真正公平、公正的解决。

明仁宗(1424年9月—1425年5月在位)即位后,大学士杨士奇上奏,认为北方士子“长才大器”,南方士子虽有才华,却多轻浮。他建议,今后会试结束后,“试卷例缄其姓名,请今后于外书南、北二字,如一科取百人,南取六十,北取四十,则南北人才皆人用矣。”明仁宗认为杨士奇的建议合理,因此颁诏,令大臣们讨论“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的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只是讨论尚未有结果,明仁宗即于1425年五月去世。这一提议,也被暂时搁置。

明仁宗

明宣宗即位后,于宣德二年 (1427年)下诏:“礼部科举岁取百人,南士六十,北四十,著为令。

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礼部上奏,会试不分南北,择优录取。虽有大臣对此提出异议,但礼部的建议,仍然被采纳、施行。不过,经过一次会试后,礼部的建议被撤销。南、北分卷的制度,再次被恢复实行。

明代宗剧照

景泰五年,明朝进一步对南、北、中卷的区域范围,进行了明确划分。南卷,包括应天(今江苏南京)、苏、松诸府,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省;北卷,包括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省;中卷,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及凤阳、庐州二府,滁、徐、和三州。

三、会试定额取士制度的确立

每次科举会试应录取多少人?明初对此并无明确规定,因此录取数额多寡不定。如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辛未科,只录取31名进士;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竟录取472名进士。录取数额,主要取决于应试者的考试水准。若成绩优异者多,多录;反之,少录。然后由皇帝临时定夺。

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会试,录取300进士。这是明朝科举会试录取名额的正式开始。当然,明宪宗虽规定录取300名,但他也指出,若有特殊缘由,可扩招50—100名。此后,明朝科举会试录取名额,基本稳定在300名。有几次会试,分别录取了320名、350名等,略有变动。

明宪宗剧照

明朝中后期,权臣、阉宦乃至普通士子,都曾出于私利,对科举会试的定额录取、分地域录取等相关制度,进行过变更、欺诈手段。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当时深受明宪宗宠信的万安(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万冲村人)、礼部尚书周洪漠(今四川长宁县人),采纳四川布政司潘稹的请托,将南、北二区进士录取名额各减二名,将这四个名额,拨给四川。这次破坏祖制,有违公平的变动,在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即被废除。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给事中赵铎为逢迎当权的宦官刘瑾(陕西兴平人)、内阁大学士焦芳(今河南驻马店地区泌阳县城南草店人),增加了四川10名录取名额后,将其由中卷区划入南卷区;南、北会试录取名额,均增至150名。这实际上是大大提高了北卷区的录取名额。

不同于权贵们随心所欲公然变改考试规则,一些普通的读书人,为增加录取的机会,采取了假托亲属改附籍贯,占用竞争较小地区的名额等投机取巧的办法。(现代谓之“高考移民”)。明朝政府对待“高考移民”,一经发现,严惩不贷:“妄报中卷、北卷者,本部指名参退。”即取消其录取资格。

文史君说

随着科举考试成为古代中国后期人才选拔主要,甚至有时是唯一方式地位的确立,围绕科举考试,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冲突,随着明朝时南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的日益巨大,而轰然爆发。

现有史实表明,明初“南北榜案”不是科场舞弊案。它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因无法妥善解决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之间矛盾,而引爆的一个极端事件。朱元璋以残杀无辜考官、补录北方举子等方式,达到压制南方势力、笼络北方士子,进而巩固明朝统治基础的目的。不过,这些解决手段,只是权宜之策,不可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建文帝、永乐帝年间,南、北举子在科举会试录取进士中所占比例的高低,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明仁宗倡议,明宣宗正式实施的南、北分卷制度,明代宗时实施的南、北、中三区分卷考试,明宪宗时正式实施的科举会试定额录取等,都是明朝统治者为消弭南北经济、文化差异,解决考试公平、地域公平,而采取的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上述方案陆续实施后,举子们只需在各自区域内竞争即可。就北方士子而言,竞争范围无疑大为缩小。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必再与经济、文化高度发达,远超北方的江南举子竞争,无疑极大提高了考中、入仕的机会。上述举措,极大促进了北方地区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也增强了北方地区对朝廷的向心力、凝聚力。

由于上述措施比较有效兼顾了考试公平、地域公平,因而,除少数时期,由于权臣、阉宦干扰,而暂时遭到破坏,且不久就恢复原制外,大体运行平稳,显示出上述制度的优越性。不过,明朝官僚重“乡党”,拉帮结派,进而酿成明朝后期“齐党”、“楚党”、“浙党”地域党争,恐与科举会试南北分录制度,有一定的关系。

明朝时期,科举制有什么变化?

张,浙江人,嘉、万之际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学者。张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其父张天福,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曾任云南省官员、中举司助、甘肃太仆寺秘书。写了皇舆考、鸣玉堂稿等多本书。是研究明代地理的重要工具书。据史书记载,张生来就有着高大英俊的相貌,并且酷爱读书。他的母亲看到他工作太努力,警告他不要学习太努力。为了不打动母亲,张只能偷偷看书。每当他妈妈睡着的时候,他就会点亮窗帘,晚上看书,这样他妈妈就赢了我不知道。过一段时间,我会下大力气,为国家大事负责。我的父亲张天府,经常在座位前聊天,评论政务得失和人才优劣。他的父亲张天福为了挫败他的能力,往往不置可否。

张他的科举之路并不平坦。嘉靖三十七年21岁中科举。之后,他参加了几次考试,都失败了。直到隆庆他是第五年成为第一个学者的。他初中举人已经十三年了。三十四岁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小三了。明代杂书记载状元之前的神迹,如陈明诗苑卷皇舆考卷34云梦林玄解:

,本名,阳和,浙江山阴人。在五年时间里,隆庆赢得了他不是第一个参加审判的人,他的父亲回来做了太普寺的秘书。与罗住在同一条巷子里,我品尝了我的梦想,并把它们平放在家里。当我尝试的时候,我的祖先发出了声音。第三天,我看到了金枝的六个茎。是刘珂留与罗毅说的。这第二套衣服已经被先拿走了。三十四岁就让张打头阵。

如明顾祖训编卷梦徵云:

陈年那年,听说绍兴状元报,因为我说:来绍兴的状元一定姓张,要再离开绍兴。外星人予言,也就是不懂占卜的人,是先知吗?玉洁说:成化这两年的状元罗公伦,第五年的张工,都是江西人。他们的运气好了一阵子,所以他们知道。客人笑了起来。吴公宽成化八年生于吴,而成化八年生于吴,所以他一定是吴人。这种说法不可信。余杰说,我不我不认识他孟珙春明状元图考。在北京见到熊,知道北京火了好几天,果然发生了。同行怎么知道?他:读馀冬录,绍兴熊进京,火了好几天。单词熊可以生火。对等服从。什么更多,它这仍然是对阅读问题的一种回应,但它只有三年成功,还有没有任何犯罪记录?客人也辞职了,但没接。辛维克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开始拿予言开刀。

这里所说的罗,本名,康州人,也是绍兴人。是二年的状元,比张早一科。两个老乡考了两科第一,无疑是绍兴科举史上最大的荣耀,这也是中国科举史上的一个异数。所以古人通过做梦和预言来渲染这种偶然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张为人孝顺,自然受人景仰。在他考中进士之前,他的父亲张天府是被诬告的。张天福任云南副使时,曾协助巡抚卢广逊平定武定地方官季风祖的叛乱。他得罪了云南贵州的穆时公。木石指示朝廷官员弹劾他,于是张天富被捕入狱。张心疼父亲,陪他走了几千里,送丁

张媛媛的官场生活并不明显。隆庆是五年状元,按例,他被授予翰林院修书。不久,丁福担心离职。服务阙,并命令在图书馆教书。宣奉命管理圣旨,直奔聚珠阁。之后,丁她的母亲担心离开她的岗位。侍奉阙后,开始仕途,辗转左春芳、左毓德、翰林院读书,清理糊黄,求满讲堂。张做官后,一直想为父亲平反,多次为父亲诉苦,甚至索要朝廷赐给父亲的王冠和荣誉,但朝廷一直禁止。为此,张很郁闷,说,我能我不去见我父亲。武定之战,家父俯首披甲斩千人,名声在那里。今天,它认识主是一件幸事,但我不能。不要洗我的父亲的冤屈,而我可以我不能忍受我的亲戚太久。为什么是后来?另外,我年轻的时候因为父亲的缘故,在万里身边跑来跑去的不公,而我也筋疲力尽,于是病死了。张的官方立场在他的一生中并不明显的是,他出道晚,永远的死了。如果他能在年关成功,凭借状元的资格和在翰林院的地位,他可能会成为一名官员,翰林院被视为一个储存的地方。

张本质上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对义的兴趣似乎超过了对仕途升迁的兴趣:

既然遇到了启蒙,释放了第一,期得自树。在官方的保护下,日本钢笔被罗进奎贤殿研究。林字如此明了,且首恩以文墨为据,略涉其事,不得不代人以解。它he’他是一个孤独的人,强调世界事务的才能,牢记事实,总是充满户外活动。表现出他的学习兴趣。书院的丰富藏书和同僚间的讨论,使张元济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无暇讨论仕途升迁。因此,谭谦称之为苍茫而冷漠和渴望进步,但这不是一句空话。单身汉朱庚这样评价这位学者老乡:贾逵是皇族的称号,荣辱与共,不计自身功过。他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因为他不是中国医生。他死后仍被一块表盖着,被称为罗公伦、资溪的舒公芬、年的罗宫鸿仙安。3.绅士所谓名副其实的学名,是他的清,还是他的相?我不我不知道子曰创造的结局,但我想要同样的儒家,同样的诚信,同样的官员但同样的五品。谁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章章跟着三位先生的脚步?虽然有张在言论上未能取得很高地位的遗憾,但与当时社会公认的地位较低、影响较广的、淑芬、罗洪宪等前辈相比,他又隐隐地为有这样一位同道中人而自豪。

张远出生在耿介,他鄙视他的财富。他的老师是世界第一记录的力量。作为张的状元,这陶接近和迎合张只是时间问题。不过,张的态度对张是冷淡和不卑不亢的,有时他甚至不同意张的操作:

他不喜欢别人,但他也不想乱来。盖初,你出入江陵门。当它很热,卑微的附在蚂蚁身上,高大的尖叫着,却没有不要一个人跟着热闹走,这样他们才能保持自己的自制力。品尝同一扇门,说,有些人要用简单的事情对待别人,但是万一丢了或者病了就求助,那就死定了。广西道刺史胡,因与张的政治观点。为了公众利益,张元福为自己辩护,并毫不犹豫地提出

张也是一个纯粹的理学家。年轻时,他对王阳明百依百顺论心性,尝过诸子歌的智慧的信,反映了一下,变得可疑。有,闻王文成的良心,但洒然有悟,自然在此学心。他是浙中王绩学派的弟子。他在学术上以心本体论思想为基础,认为一切从心开始,主张万物应是万物的统一体,主张开悟世界。他还把朱和张载所论的太极目的归于心性,可以说是完全继承了王他认为心灵就是理性。但是,张没有不要完全照搬王雪,他也没有别跟着王吉学得一点不错。相反,他对王绩乃至王阳明的一些观点和思想表示怀疑甚至批判。王雪好争辩,到了万历年间,王雪的最后一股水流已经陷入了空谈和误解国家的泥潭。张媛媛非常讨厌这一点,他总是想着纠正它。他是文学大师,但在每个病态的世界里学习文学的人都是健谈的。他特别努力去纠正。他说,知善知恶是良心,作恶为善是标准的东西。这就是良心的目的。在他的眼里,良心和尊严并不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东西,其本质体现在实践中。他认为王陆学习和朱学习。朱鹭学同源,后人分见解于不同门户,滋生异议。相反,他们把朱的诗和文章,并与文成结合,做成一本书,名为长沙府岳麓志。出本书而又有异同说的桓然易。他强调儒生的道德修养,要求对儒家经典通史的学习和实际运用。事实上,他想谈谈朱的无根之弊这是他最后一次去王耀。因此,黄宗羲认为张谈文成研究一文并非出自朱之口,他的话是中肯的。

张他在岳麓书院讲学时最清楚地表达了他的伦理主张。万历十年,皇帝长子出生,奉命宣楚第六族。受军事预备路李天之邀,在岳麓和尹喜书院讲学。他把朱子摘编所阐述的伦理教育思想带到了岳麓书院,这是他本人于1578年奉命在内书店讲授的,从他的明儒学案、内馆训言、大成殿、岳麓自勉、朱张祠等诗作中可以看出。除了常规课,余还特别策划了惜阴篇,说:忠、诚、诚、慎、善、俭、谦、和,都是以诗为基础的。他还挑了史传里那个贤臣的故事,叫荀介,每天拿一个,这样两个就老了。读两遍,让童站直了听。张的本性是忠孝,所以他对忠义的解释很深刻,忠信诚意的关系是前所未有的。他说,让谈如何忠诚,只为一心一意为朝廷服务,不为一自己的私利。大臣要想对你忠诚,就必须对自己诚实,成败在此一举。世上没有贪得无厌的人,行事以诚为本。如果他想做出伟大的成就,他将从真诚开始。如果他不真诚,他就一点都不好。即使他使用他的诡计,他能他不是一个好人,但他可以不做大事。也就是说,忠诚的关键是诚实。忠诚是做人的目的,诚实是忠诚的保证。诚实是做人的基础。没有它,忠诚和诚实会不要讨论。显然,张元济想用真诚的修养方法来拯救人民他的伦理主张不再为王雪所接受。这与湖湘学派非常一致先观察知识再修身养性的培养方法。因此,自张赴岳麓山讲学以来,湖湘讲学之风再度兴起

张也是一位优秀的史学家。在翰林院任职期间,利用翰林院丰富的文献资料,编纂了10卷。该书至今保存完整,是研究明初至郑德时期亭台制度的第一手资料。他在史学上最大的贡献是参与了地方志的编纂。万历三年,其父忧家,与徐渭合编馆阁漫录十六卷。这是一部广受好评的县志。志向以地、治、户、礼四书为基础,分为以下几项:沿革、山川、风俗、官、师。其中,地书3卷,记载沿革、地界、形制、山川、风俗、物产;书1,记载官员和城市的建立;四卷书,记载户籍、纳税、水利、灾害;第八册;卷,记录官员,官员,选举,人物,神社,纪念碑,寺庙。同时,还有4篇总论和19篇分论。四总论是地方本总论、行政本总论、户部本总论、礼部本总论。有19个子论,即进化论、边界论、形胜论、山川论、风俗论、财产论、官制论、造城论、户籍论、纳税论、水利论、灾异论、官师论、官迹论、人物论、选举论、祠祀论、史迹论、庙观论。四篇总论和19篇分论对全书起到了重要的勾勒作用。置书论在旧志乃至新志中都不多见,可以说是该志在体例上的创新。同时,该书以地、治、户、礼四书为纲,还具有突出重点、明眼人的功能。所以后人评价这个志向:四本书和工具,不过是对城市之道的一点准备,让在这个城市生活过的人观察地理适宜性,促进治理,引导他们依其人而受益。万历十三年,母亲为丁担忧的,受绍兴知府之邀,与知名学者编中国地方志。也是一部结构良好的地方志,以体例严谨、考证清晰、图文并茂著称。在庞杂的明史中鹤立鸡群。史家称之为绍兴府志,绍兴府志,称之为忠信史。编纂志书的关键在于体例,体例反映了编纂者的素质历史知识。万历两浙名贤录和万历会稽县志之所以能在后世家喻户晓,重要原因是其风格精准。地方志家李泰在绍兴府志一书中强调了地方志的编纂体例。在他看来,风格之于地方志,比如柱子之于房屋。柱子倒了房子怎么稳?可见,足体在地方志编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这款云芝:分为18款云芝,每一款都列在书的后面,比其他云芝更容易理解,风格也挺好的。这是编年史的最后一卷。绍兴编年史所有的书,从方志学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一考其源流得失,也是一种创造。也就是说,着重指出了这种记录的风格的完善。很多学者都评论过万历越绝书的优点,不赘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万历吴越春秋五十卷并非张一人所编,全书体例是张与孙商定的。除绍兴府志15卷为张所撰外,其余均为所撰。根据孙氏万里绍兴府志云:刚开始的时候,我想让它是草根,但我想给儿子打磨。萧工,谁能t打得不好,是担心他赢tdie,但他属于玉子这个人物,专攻地理。可以看出,它本来是打算由一个人写的,张修改润饰了一下。梁肖担心会有麻烦

张媛媛是明代绍兴地区学术成就最高、对中国文化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状元。明清以来,状元很多,但真正对中国文化有贡献的却很少。因为状元只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的名望,并不代表能力或学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状元不过是今天所谓的高考状元。高考状元要想成功,还得经过长时间的各方面的磨练。不是每个高考状元都能成功,科举史上的状元也是如此。所以中国历史上很多状元都是默默无闻,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成就和影响力。但是,张就不同了。虽然官职不明显,但至少在理学教育和地方志编纂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历史著作人物志绍兴府志序志等,也为我们研究明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因此,张元济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人物。

历史选择题,高中必修一。关于明朝政治制度

1.规模加大了,隋唐宋元科举,录取的人数极少。明朝科举的规模比之要大上很多。 2考试内容越发当一,只读四书五经,八股文形式束缚人的思想。明朝以前,唐宋的科举不仅考经史典籍,也考数学、农学等等,推动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不过能从八股文死板的考试中脱颖而出的那些人,也必是拥有超乎常人的实力的。明朝很多科举出身的官员,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功名。这就跟现代的应试教育一样,那些高考状元们,智商能力必有过人之处,状元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真正的天才,无论在怎样形式的泥潭中,都能够取得成绩脱颖而出。何必贬低那些应试教育的“书呆子”呢?能考100分,说明他的智商就是有过人之处。能考中八股文的状元,也只有真正的天才才能办到。

明朝历史大事年表简介***2***?

B 对于朱元璋来说,他认为元朝破坏了汉族的礼仪文化,即“圣道”,所以建国之初要恢复儒家文化,因此,朱元璋所说的“先王”不是建立元朝的蒙古人,而应该是与他一样的汉族皇帝,是在明之前的汉族政权,因此,选项A可以排除;题干表明在明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令郡县皆立学”,因此选项D的周朝典制也可排除;题干要求选从实质上来理解,C项是具体朝代制度,排除C,华夏传统指汉族的农耕文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所以实质是继承华夏传统,故本题选B。希望我能帮助你,

1554年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大肆流劫东南沿海

 1555年 嘉靖三十四年,陕西、山西发生特大地震

 1559年 嘉靖三十八年,辽东大灾,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出生

 1560年 嘉靖三十九年,戚继光编练“戚家军”

1562年 嘉靖四十一年,重录《永乐大典》,严嵩遭罢免

 1563年 嘉靖四十二年,戚继光兴化大捷,神宗朱翊钧出生,孙承宗出生

 1565年 嘉靖四十四年,明朝颁布《宗藩条例》,胡宗宪下狱处死

 1566年 嘉靖四十五年,世宗朱厚熜逝世,享年59岁。其三子朱载垕继位,改元隆庆

 1567年 隆庆元年,纂修《世宗实录》,解除海禁,俺达屠石州,纂修《世宗实录》

 1568年 隆庆二年,魏忠贤出生

 1569年 隆庆三年,俺答进犯大同右卫,戚继光奏陈边务,熊廷弼出生

 1570年 隆庆四年,俺答孙把汉那吉来降,俺答请封贡通市。次年,俺答上表称贡

 1572年 隆庆六年,穆宗朱载垕逝世,享年35岁。三子朱翊钧冲龄继位,改元万历,诏修《穆宗实录》

 1573年 万历元年,张居正改革

 1574年 万历二年,李成梁大败王杲,倭寇侵犯浙江、广东,秦良玉出生

 1575年 万历三年,左光斗出生

 1576年 万历四年,再修《大明会典》,毛文龙出生

 1577年 万历五年,张居正清丈土地

 1578年 万历六年,李时珍编成《本草纲目》

 1581年 万历九年,《万历会计录》编成

 1582年 万历十年,杭州接连发生兵变、民变事件,张居正逝世,享年57岁,吴承恩逝世,享年约81岁,光宗朱常洛出生

 1583年 万历十一年,李成梁平古勒寨,屠城,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崛起

 1584年 万历十二年,神宗朱翊钧清算张居正,袁崇焕出生

 1585年 万历十三年,皇太子之争

 1587年 万历十五年,海瑞逝世,享年73岁,徐霞客出生

 15*** 万历十七年,广东白莲教起义

 1592年 万历二十年,宁夏哱拜起兵反叛,哱拜后自杀。明军抗倭援朝,平壤大捷,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出生

 1593年 万历二十一年,李时珍逝世,享年75岁,洪承畴出生

 1594年 万历二十二年,“东林党议”之始,中日和议成约

 1595年 万历二十三年,诏复建文年号

 1598年 万历二十六年,明军南海大捷

 1601年 万历二十九年,立朱常洛为皇太子,义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定居北京,史可法出生

 1602年 万历三十年,绍宗朱聿键出生

 1604年 万历三十二年,福建等省发生大地震,荷兰殖民者侵占澎湖

 1605年 万历三十三年,熹宗朱由校出生

 1606年 万历三十四年,李自成出生,张献忠出生

 1607年 万历三十五年,徐光启译《几何原本》,安宗朱由崧出生

 1608年 万历三十六年,锦州、松山军变

 1609年 万历三十七年,日本入侵琉球

 1610年 万历三十八年,齐、楚、浙三党攻击东林党,《》问世

 1611年 万历三十九年,思宗朱由检出生

 1612年 万历四十年,兵部请严海禁 ,吴三桂出生,清睿亲王、成宗爱新觉罗.多尔衮出生

 1613年 万历四十一年,清孝庄文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出生

 1615年 万历四十三年,明宫三案之梃击案发生,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

 1616年 万历四十四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即大汗位,建国大金,年号天命

 1617年 万历四十五年,各地呈报灾情,南北大旱

 1618年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军攻陷抚顺,李永芳降金,后金军攻陷清河,开海运通饷辽东

 1619年 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大战爆发,明军大败,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攻陷开原,熊廷弼经略辽东,明朝第三次加征田赋

 1620年 万历四十八年,神宗朱翊钧逝世,享年57岁。其长子朱常洛继位,改元泰昌,明宫三案之红丸案发生,光宗朱常洛逝世,享年38岁。其长子朱由校继位,改元天启,明宫三案之移宫案发生,袁应泰出任辽东经略

 1621年 天启元年,后金军攻陷沈阳,后金军攻陷辽阳,诏修《神宗实录》,袁应泰自杀,毛文龙入驻皮岛,明廷复用熊廷弼

 1622年 天启二年,广宁之败

 1623年 天启三年,昭宗朱由榔出生

 1624年 天启四年,魏忠贤提督东厂,魏忠贤与客氏杀后妃,孙承宗奏陈边方大计,左光斗削籍,郑成功出生

 1625年 天启五年,后金军攻取旅顺,熊廷弼被斩首,传首九边,享年52岁,孙承宗受阉党排挤,罢官归乡

 1626年 天启六年,宁远大战爆发,明军大败后金军,纂修《三朝要典》,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逝世,享年67岁。其八子爱新觉罗.皇太极继位,改元天聪,冯铨免官

 1627年 天启七年,宁锦大战爆发,明军大败后金军,陕西澄城县爆发民变,知县张斗耀被杀,袁崇焕与后金议和,熹宗朱由校逝世,享年22岁。其弟信王朱由检继位,改元崇祯,思宗朱由检清算魏忠贤等人,魏忠贤等畏罪自杀

 1628年 崇祯元年,宁远兵变,各地农民起义相继爆发,毁《三朝要典》,诏修《熹宗实录》

 1629年 崇祯二年,陕西等地大饥,李自成参加起义,议改历法,西历自此开始实行,袁崇焕杀毛文龙,明廷斩杀杨镐,清太宗皇太极率领后金军入关侵犯,京师 *** ,满桂战死,袁崇焕下狱

 1630年 崇祯三年,明廷行保甲制度,袁崇焕被凌迟于北京西市,年46岁

 1631年 崇祯四年,后金制造红衣大炮,兵围大凌城

 1632年 崇祯五年,孔有德攻陷登州城

 1633年 崇祯六年,徐光启逝世,享年71岁,孔有德降后金,尚可喜降后金

 1634年 崇祯七年,农民军入河南,林丹汗逝世

 1635年 崇祯八年,农民军荥阳大会,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族

 1636年 崇祯九年,滁州之战,皇太极称帝,建国大清,改元崇德,思宗朱由检诏令天下,清兵从喜峰口入关,侵犯中原,京师 *** ,闯王高迎祥被杀

 1637年 崇祯十年,朝鲜降清,清军攻克皮岛,洪承畴、孙传庭大败李自成于商洛,宋应星著成《天工开物》

 1638年 崇祯十一年,清军再扰中原,京师 *** ,《皇明经世文编》纂成,卢象升战败自杀,享年38岁,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出生,张献忠、罗汝才先后归抚明廷

 1639年 崇祯十二年,清军侵犯济南,明清松锦大战爆发,张献忠、罗汝才先后重新起义

 1641年 崇祯十四年,杨嗣昌自杀,享年53岁,徐霞客逝世,享年54岁,李自成攻陷洛阳,生烹福王朱常洵

 1642年 崇祯十五年,松锦大战结束,明军惨败,总督洪承畴、锦州总兵祖大寿、东协总兵曹变蛟、前屯卫总兵王廷臣、辽东巡抚邱民仰被俘。清军再次入塞骚扰中原。《徐霞客游记》纂成

 1643年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建立地方政权,李自成克潼关,孙传庭战死。郑经出生。同年皇太极逝世,享年51岁。其九子福临继位,改元顺治。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与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左右辅政

 1644年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大顺,年号永昌,二月,大顺军攻陷宁武关。大同沦陷,三月十五日,居庸关陷,三月十九日晨,思宗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大明本质上宣告灭亡,四月二十一日,山海关大战爆发,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降清,联合清军击败李自成,李自成退北京,清军入关,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称帝,退陕西,五月初二日,清军入驻北京,五月初三日,清廷颁布剃发令,五月十五日,弘光政权建立,七月初八,清廷定都北京,十月底,清摄政王多尔衮释出文告,进攻西北之李自成;南下进攻南明,十一月十六日,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国大西,年号大顺。

 明朝历史简史

 ***1368年-1644年***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统治期间,激化,农业生产遭到游牧的破坏。

 天下大乱,各路义军反抗元政权。农民军中,朱元璋逐渐取得领导地位。

 1368年,灭亡元朝。定都北京,改国号为明。

 明朝帝王次序为: 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火文:二字合为一字,左右结构。念:wen***、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英宗朱祁镇***二次继位***、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cong***、穆宗朱载***hou***、神宗朱翊、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

明朝历史大事年表的人还:

1.高中历史大事年表汇总

2.欧洲历史大事年表

3.初中历史大事年表

4.德国历史大事年表

5.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文章标签: # 万历 # 明朝 # 会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