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招生信息 招生信息

2017高考试题及答案,2017高考考试大纲

tamoadmin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1.《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教试中心函〔2016〕1792.新的高考要求中的数学文化是什么内容2017年高考语文学科的修订内容主要体现在四点: 1. 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关注“学科化”一词,所谓“能力学科化”就是在考试中突出语文学科的个性色彩,简言之就是突出“读”和“写”的能力,从“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鉴赏评价能

1.《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教试中心函〔2016〕179

2.新的高考要求中的数学文化是什么内容

2017高考试题及答案,2017高考考试大纲

2017年高考语文学科的修订内容主要体现在四点:

1. 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关注“学科化”一词,所谓“能力学科化”就是在考试中突出语文学科的个性色彩,简言之就是突出“读”和“写”的能力,从“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可以看出,未来语文试卷在阅读类文本中的考查难度将会加大,更加关注考生的裸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 适度增加阅读量,考察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删选处理能力。

“适度增加阅读量”正是落实第1点的具体措施,在现有的试卷结构之上有可能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加大现有现代文阅读的长度,增加小题的题量。二是减少语基题和语用题的题量,减少部分阅读类试题的分值,增设一道现代文阅读题,该文将与其他两篇现代文体现文本的差异化,分值15——18分之间,题型灵活、答案集中。

3. 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1道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此次发布的语文学科考试大纲修订内容,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取消选考,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设为必考内容,这是适应高校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引导中学摒弃功利的教学模式。

两者作为必考,从山东、江苏等地的命题实践来看,两种文本不会简单、机械地,同时、同分值地出现在高考试卷上,轮考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说在原先的这一块,今年考文学类,明年有可能考实用类,也有可能继续考文学类。对考生而言,两种文本都要复习,不可偏废。

4. 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教试中心函〔2016〕179

2017年考试大纲修订 高考变难了

2017年全国有26个省份选择统一命题,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份仍为分省命题。

1、根据你的分数筛选出所有你可能上的最好的学校。高考前后学校一般会发那种以往高考分数线的资料,非常全,就从那里着手,拿起你的红笔,一个一个勾选出来,并按照自己喜好一一排列出来。

2、上网去深入了解一下这些学校,排除那些你绝对不会去的。比如我最开始选学校的时候,吉林大学虽然不错,但是那里太冷了,我不喜欢冷气候,所以我一定不会去。考虑你喜欢的学校,除了那些你不靠谱的道听途说的学校声誉,你一定要好好的去了解下这个学校的各个方面:所在城市的环境,气候,学校综合实力,专业设置等方面。然后确定出一个名单出来。

新的高考要求中的数学文化是什么内容

《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教试中心函〔2016〕179

高考志愿不再分“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学生可以任意填写各校各专业的志愿顺序。因为北大清华不是所有专业都是顶尖专业,有的学校也许不是第一批次院校,但它的某个专业非常出色。如果淡化批次,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填志愿,即使某校不是一批院校,学生也可以把它列为第一志愿,这种方式利于大学的专业建设,一些学校的好专业可以选到好学生。配合批次淡化,可能会实行一档多投,学生可以向多所高校多次投档,双向选择录取。

过去由于经费不足,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曾经出过诸如“学校没有桌椅,学生自带桌椅上学”这样的“洋相”。对教育弱势群体的关注也成为教育部工作的重点,未来三年要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儿童90%接受教育。据了解二十世纪义务教育阶段全国有8万名残疾儿童没有入学,未来三年要分步安排,通过随班就读、建立特色学校、送教上门等方式解决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另外,为了实现“教育均衡”的目标,教育部研究建立现任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计划2014年开始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范围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优质学校每年需有不低于10%的教师交流轮岗,校长、副校长连续任满两届后原则上也要交流轮岗。目前各省市都在制定相应的轮岗规定。

2016年10月8号,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了[2016]第179号文件《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对数学增加了数学文化的要求。

这一文件的公布,是从考试命题的角度第一次非常正式地明确要求要把数学文化渗透入数学试题,那么未来高考数学命题肯定会遵照执行,定会有所体现。但数学文化我们虽然提了很久,但如何在数学试题中体现出来,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也是比较陌生的。因为数学文化本来是个笼统的概念,传统意义上“文化”在文科中出现的较为普遍,在文科试题的命制中是很容易做到的,而数学是逻辑科学,是思维的科学,如何把“文化”渗透其中,实在是摆在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从今日起,笔者将陆续写出一些与数学文化相关的文章,从一线教师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期望抛砖引玉,激发老师们积极投入到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来。

什么是数学文化?

什么是数学文化?学过几个数字,买菜卖菜会算个帐,在民间就会理解为有些文化了,是数学方面的,当然也会理解成有些数学文化了。这种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可能是最狭义的。

有些人,包括一些教了一辈子数学的老师,对自己教的内容都不信,认为学生毕业后用不上所学的数学知识。那按照这种观点的话,可以推知学生学了十几年的数学,最后都是一批没有数学文化的人!说的再难听点,凡是不从事数学工作的都可以称得上数盲了。难道数学知识是数学文化的全部吗?难道教的勾股定理、二项式定理等等这些具体的内容是数学文化,一旦忘掉,在学生身上就什么都不剩了吗?就没有数学文化了吗?应该说,把数学文化等同于数学知识也是一叶障目。

那到底什么是数学文化呢?谈论任何事物,都要首先搞清它的定义是什么。要理解数学文化,我们先从字面把它拆解开来,从字面上来讲,“数学文化“应该是”“数学的文化”,所以数学文化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数学的,有数学特征的。因此要理解数学文化,就要先搞清楚什么是文化。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里,里面说“观其天文,以察时变;观其人文,以化天成”,这里“文”字指“纹路,色彩”,引申为事物的“道理(结构,秩序等)”,“化”就是“变,改变”,“使……变成……”,这样“人文化成”可以解释为:用人文的道理来造就人的世界,也就是说“文化”指的的是用人的标准和尺度去改变对象的行为过程及其结果。

由古人对文化的认识我们可以推得数学文化的定义:用数学的标准和尺度去改变人的行为过程及其结果。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文化不能单纯理解为一个名词,比较恰当地应该理解为一个动词,它重在“对人的数学教化”,包含两项主要内容:一是“人(事物)数学化”,也就是让人(事物)具备数学的属性,也就是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世界。二是“数学化人(事物)”,也就是用数学的知识去改造人(事物)。可能这种描述有些抽象,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十个苹果放在盘子里,又加入五个苹果。这个生活现象可以抽象成“10+5=15”,这个抽象的过程就是使得这个事情数学化,也就是“人(事物)数学化的过程”。

如果某人学会了这种数学抽象,学会了这个数学的本领,那么再遇到十只羊在羊圈里,又跑进了五只羊,那么他能马上就能计算出是15只羊。试想,如果不具备这种数学的本领,那么他只能大眼瞪小眼,晕晕乎乎了。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人(事物)”。

“数学文化”既然是一个过程,因此如果在高考命题中要渗透“数学文化”的话,它的立意应该就在“数学化人”与“人数学化”两个方面,只要能够体现出这两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就可以看成是体现了数学文化。

例如:已知车跑的路程越远,消耗的油越多,请你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种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题目就考察学生“事物数学化”的,就能从答案中看成学生是否有数学文化,这个题目就是渗透了数学文化。

再如:你现在已经学习了直角坐标系,已经对直角坐标中点的坐标非常清晰了,那么请你给出斜坐标系下点的坐标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题目需要学生去类比直角坐标系得出斜坐标系,这个过程就是考察学生能否用数学的本领去解决未知的领域,就是对“数学化人”的考察。这个题目也可以看作是渗透了数学文化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提倡把数学文化渗透到试题当中,但也不能片面地认为就是简单地把一个古文数学材料中的一段话搬过来,整合到题目中就是体现数学文化了。前几年全国卷有一个题目,就是把九章算术的一段古文拿过来,然后再用白话文解释一番,事实上解题中没有几个学生去看那段古文,大部分都是直接看白话译文,看完白话译文就能马上做题。试问“这段古文除了给人感觉很酷外,还有多大的用处呢?”。当然,这种方式可以理解成是把传统中华文化渗透其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但笔者认为这种方式是一种拼盘式行为,它渗透的是中华传统文化,考察的是日常教学中把中华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结合的情况,但数学文化(以数化人与人数学化)的渗透不够。提倡对数学文化的考察,需要编制出能考察“过程”的题目,这需要命题专家潜心琢磨。

理解数学文化,就要从“过程”的角度去理解,无论是命题者,教材编写者,还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都是下一步需要重视的。尤其是新课标修订者和新教材编写者,更要重视。以马上要面世的新教材为例,如果所选题目还是以前风格,所选例习题不能体现数学文化的过程性特点的话,那么其成功性与否就值得怀疑。那局面将是“高考命题者说一套、教材编写者自成一套、课标又一套”,这三套将会让一线教师无所适从。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

文章标签: # 数学 # 文化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