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高考地理必修一,高考地理必修一专题

tamoadmin 2024-07-12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2.高一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气环境考点梳理(一)自转运动: 1、方向、周期、速度:(1)方向:三种方向(在北极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在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西向东;侧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2)周期: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扩展思维:用圆盘演示另三种情况时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关系。A、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西向东时:恒星日>太

1.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2.高一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

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气环境

高考地理必修一,高考地理必修一专题

考点梳理

(一)自转运动:

1、方向、周期、速度:

(1)方向:三种方向(在北极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在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西向东;侧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

(2)周期: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扩展思维:用圆盘演示另三种情况时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关系。

A、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西向东时:恒星日>太阳日(23小时52分8秒)

B、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

C、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24小时)

结论:当自转与公转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当自转与公转不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3)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转过的角度。 ω=3600/24小时 即150/小时或4分钟/10 , 南北极点除外处处都相等。

线速度:每小时转过的弧长。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V= 2πcosΦ R(周长)/ 24小时(时间)

结论: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2、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作图判断:侧视、俯视、立体图、各种变式图等。判断晨线和昏线。(图略)

(2)产生地方时差

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

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规律:

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C、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度

D、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

E、算时区:经度数/150 (四舍五入)

区时: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区时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乌鲁木齐时间:新疆用的东六区的区时。

世界时: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

日界线:原则上规定1800经线为日界线,但实际的日界线是曲折的

★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是1800 和零时经线

中国跨五个时区:(东五——东九) (730E——1350E)

(3)产生偏向

作图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情况。(图略)

*分析偏向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

影响大气环流和大气运动(举例说明: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

影响大洋环流(举例:太平洋); 影响河流的冲刷、堆积

(4)影响地球形状:三轴椭球体

(二)地球公转

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1)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2)公转轨道与速度

特点: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

每年7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

影响: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

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天)长7天。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034′。

(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3)黄赤交角和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关系为互余。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

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图略)

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为900;在晨昏线上为00

规律:随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春秋分日------ H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

随季节变化规律:

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大。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小值。

每年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大值。

计算公式推导略: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δ-θ|,δ表示所求点纬度,θ表示太阳直射点纬度。|δ-θ|可以看作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距离”(纬度差),这个“距离”越小,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3)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分时段分析:

北半球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春分日~夏至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长,极昼范围扩大。

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秋分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秋分日~冬至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极夜范围扩大

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二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晨昏线上除春秋分日,日出时刻处处不等。

(4)引起四季更替

天文四季:夏季------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三个月(5、6、7三月)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三个月(11、12、1三月)

传统四季:四立划分

(5)形成地球五带:回归线与极圈划分五带。

4.*补充

(1)根据经度数值判断两点的东西方向。

①两点如在同一经度区内有两种可能:一是同在东经度地区,那么经度数大的点在东方,另一点在西方;二是同在西经度区内,那么经度数小的点在东方,另一点在西方。

②两点若处不同经度区内:两地经度数之和,若小于180°,则处东经度区的点在东方,西经度区的点在西方;若大于180°,处西经度区的点在东方,东经度的点在西方;若等于180°,既可说是东方也可说是西方。

(2)物体的影子

规律: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北(除北极点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南(除南极点朝北)

影子朝向与太阳入射方向相反。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

北半球冬至日正午日影最长,南半球夏至日正午日影最长

请说说下图中各点此时日影的朝向和正午日影的朝向: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在经纬网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量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同一条经线上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因为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大约是111km/1°。

赤道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最大,约为111千米,由于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纬线上的长度为赤道上的一半,所以在各纬线上经度差1°的弧长就不相等。在同一条纬线上(设此纬线的纬度为α)经度1°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αkm。因此,两地若在同一条纬线上,只要知道两点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点间的弧长。

(4)太阳升落方向:

一年中只有二分日全球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

(5)太阳的周日视运动

①对任一地而言:太阳轨迹是平行的;当地地理纬度:北回归线以北(原因)

读下左图判断: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日落方向、白昼长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②读右上图描述太阳周日视运动图的作法

③下图为四个地点二至日太阳周日视运动图,读图思考四地可能所在半球和节气。

三、重难点剖析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遇到的日照图有两种,一种是球面日照图,另一种是平面日照图。球面日照图又可分为侧视日照图和极视日照图。日照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地理知识,成为考试中必选的题目,因而很有必要对日照图中涉及的考点进行分析、总结,寻求解题窍门,掌握答题规律,提高答对率。教学中通过反复尝试,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考点范围(常考查的知识点)

1.判断半球及地球自转的方向。2.画晨昏线或太阳光线。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4.判断日期、节气(季节)。5.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6.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7.判断晨线和昏线。8.考查日出和日落的时间。9.判断相对方向。10.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11.计算区时(地方时)。12.计算昼夜长短。13.气压带的移动及气候类型的特点。14.海陆气压类型的分布及季风、洋流的方向。

二、考点解析

1.判断半球及地球自转的方向

(1)东西半球:明确20°W和160°E两条经线把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2)南北半球: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方向自转,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方向自转。

2.画晨昏线或太阳光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相互垂直。

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要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就要判断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经度。(1)纬度位置:根据现在的教学要求,有三种情况,即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和赤道上,判断的依据是观察极圈内的昼夜状况。

4.日期、节气(季节)

由日照图确定日期和节气(季节),日期主要有四种: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时,日期为9月23日或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对应的节气依次是夏至、秋分或春分、冬至;季节是夏季、秋季或春季、冬季,此处应注意节气和季节的区别。判断推理的过程是:由极圈内的昼夜状况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再到日期节气(季节)。

5.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太阳直射点上的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等于o,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一是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是季节分布规律: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首先要明确两个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所求地的纬度,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和该地间的纬度差,可用线段法分析计算)。

6.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

就教材的要求而言,主要考查三种情况。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同时还要分清回答昼夜状况还是昼夜变化趋势,这就要注意以下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于夜;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7.判断晨线(黎明)或昏线(黄昏)

首先明确图中给出的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太阳光线的方向,如果地球自转方向向着太阳光线,此半球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如果地球自转方向背向太阳光线,此半球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8.日出、日落

(1)晨线上的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同时日落。(2)根据某地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刻,先计算出该地昼长的时间,然后以正午12时为起点,减去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出时间,加上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落时间。

9.判断相对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向着北极是北方,向着南极就是南方;纬线指示东西,即左西右东。

10.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

(1)自转:自转的角速度各地相同,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2)公转:夏至日速度较慢且还在变慢,冬至日速度较快且还在加快,因为地球公转,7月初经过远日点时速度最慢,1月初经过近日点时速度最快。

11.计算区时、地方时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再结合图中给出的经度信息,可计算区时。

12.计算昼夜长短

计算某地的昼夜长短,首先应明确过该点的纬线圈在昼夜半球上各跨了多少经度,按每隔15°为1小时可计算出昼夜长短

13.气压带的移动及气候类型的特点

气压带的移动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因而气压带在夏至日向北移,在冬至日向南移。以地中海气候为例说明,夏至日日照图可表明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炎热干燥;冬至日日照图可表明西风带控制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温暖湿润。

14.海陆气压类型的分布及季风、洋流的方向

夏至日日照图,亚洲大陆气压是亚洲低压,北太平洋气压是夏威夷高压,东亚盛行东南季风,南亚盛行西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方向流动;冬至日日照图,亚洲大陆气压是亚洲高压,北太平洋气压是阿留申低压,东亚盛行西北季风,南亚盛行东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逆时针方向流动。

例1:读“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图5),图中虚线表示回归线与极圈,ABC代表晨昏线,黑粗线OE和OF为日期分界线,完成下列要求: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2)北京时间为 月 日 时。

解题思路: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和地理推理能力,解题时关键是要充分利用题干和极视图提供的信息:以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ABC为晨昏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或者极夜现象(这是解题最重要的隐息)。NE和NF为日期分界线——180°经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由NF平分晨昏线可知:NF应该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另一条粗线NE就是180°经线。隐息被挖掘出来后,后面的解答就比较容易了:此时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时间应该是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正好与0时所在经线NF组成经线圈。因为NE为180°,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及经度分布规律可知太阳直射的经线应为135°W,也就是说太阳直射的地理坐标为:23°26′N和135°W。最后由135°W地方时为12时可推算出北京时间为6月23日5时。

例2:图6中的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读图6完成1~2题。

1、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

A.7日4时 B.8日8时 C.7日8时 D.8日4时

2、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 B.几内亚湾沿岸烈日当空

C.澳大利亚东海岸夜幕深沉 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现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日期分界线的基本特征——通过南北极点的经线,首先确定出通过南北极点的那条虚线为日期分界线,再结合题干中“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此时北极地区为极昼),推知该虚线应该是180°经线(昼半球不可能出现地方时为0 时的经线)。再进一步推出另一条虚线为晨线。这些信息提取出来后,就可以按部就班地按常规思路解题:甲的经度为150°E,晨线与赤道在120°E处相交,则120°E的地方时为6时,甲地地方时应为8时。因为180°经线西侧日期总是早一天,日期应该为8日,即8日8时。当北京时间为6时时,通过计算就可以推出可能出现的现象是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

例3.读图3 回答1—4题

1.2002年11月20日9时(北京时间)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自上海出发,此时长城站所在地区的区时为

A.19日19时 B.20日5时

C.19日21时 D.20日21时

2.中山站到南极点的直线距离约为

A.2070千米 B.2270千米

C.2570千米 D.2670千米

3.与中山站相比,长城站所在地

A. 白昼时间长 B.自转速度慢

C.自转周期长 D.正午太阳高度大

4.中山站出现极昼期间,下列河流最有可能处于枯水期的是

A.湄公河 B.莱茵河 C.亚马孙河 D.赞比西河

解题思路:1题,根据经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可以判断长城站位于西四区,与北京相差12个时区,当北京时间为11月20日19时,长城站的区时为19日21时。

2题,读图可知中山站的纬度比较接近700S,与南极点的纬度差为200,地球表面纬度相差10其实际距离约为111KM,通过计算并与备选项比较,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3题,长城站的纬度比中山站低,其正午太阳高度总是比中山站大,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内,夏半年其白昼时间总比长城站长。

4题,中山站出现极昼期间,南半球是夏半年,北半球是冬半年,赞比西为汛期,湄公河为枯水期,莱茵河与亚马孙河分别流经温带海洋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没有明显的汛期与枯水期。

答案1.C 2.B 3.D 4.A

四、命题意向

1、近年高考文综试题中本专题考情分析

年份及试题 考察内容 题型 分值

2006 北京文综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选择题 4

天津文综 日出日落方位 8

全国卷(2) 昼夜长短 12

重庆文综 正午影长的季节变化 4

2005 北京文综 自转速度与昼夜长短 选择题 4

天津文综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方向 12

2004 全国文综 昼夜长短及变化 选择题 4

北京春季文综 地球公转速度 4

天津文综 昼夜长短及变化 12

2、规律总结:

(1)从考核内容上看,重点考察晨昏线、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学科基础知识。2006年新增加考查了日出日落方位的确定,如天津文综第1、2题。从命题趋势来看,对本部分知识的考核有强化趋势。

(2)从考查形式上看,第一,多以选择题方式出现,文综卷中尤其如此;第二,试题多以图文结合、图表结合的方式呈现,且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3)能力上,注重考查读图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试题具有综合性、分析性和实用性。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生命,需要我们去努力。年轻时,我们要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掌握必要的社会 经验 。让我们鼓起勇气,运用智慧,把握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创造出一个更加精彩的人生。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 高一地理 必背必考知识点 总结 ,希望可以帮到你!

高一地理必背必考知识点总结1

1、自然: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分类:气候、土地、水、生物、矿产。除矿产为非可再生外,其余均为可再生。

3、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对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自然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人工合成原料、智力、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的依赖性减小。

高一地理必背必考知识点总结2

知识摘要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高一地理必背必考知识点总结3

(1)合理布局交通网

(2)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开发和物资输出:西南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丰富,少数民族集中。南昆铁路的修建解决了云南磷矿和贵州煤炭的外运,促进了红水河水能和广西平果铝矿的开发。

②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铁路的辐射作用可加快对外开放,使西南区形成“沿海、沿江、沿边”的形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有利于开发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开辟旅游热线,使西南丰富的旅游得到开发(喀斯特地形,少数民族风情、世界 文化 遗产等),并能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3)政治意义

①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西南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中总数一半以上,仅云南省就有20多个少数民族。南昆铁路所经之处分布着10多个少数民族,铁路通车为他们带来了致富之路。

②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西南区是我国贫困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南昆铁路通车前,全国贫困人口中1/3分布在本区,19年南昆铁路建成通车后,贫困人口数大幅度下降。

③有利于社会稳定;

(4)战略意义

①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南昆线的建设使西南区具有“三沿”的区位优势,南连北海、湛江、钦州和防城港等港口,东西有国际铁路、公路通往滇桂两省众多的过境口岸,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南昆铁路穿越在西南边疆,在战时对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的作用不可忽视。

公路建设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快的原因: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我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运输的需求增加;国民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的宽裕,高速公路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高速通畅的道路为公路运输带来活力

布局原则:

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节约运营时间。

省道: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和居民生活需要。

公路大桥的区位因素:

典型地区: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渤海湾大桥等。

区位因素:合理布局公路网;减轻铁路运输压力;加强一体化;缓解过江(海)的运输压力;有利于两地人员、经济、贸易物资的交流;有利于缩短两地交通路线的长度,节约运输时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和我省高速公路网建设(润杨大桥、苏通大桥、崇海大桥建设、新长铁路、宁启铁路、南京—西安铁路)

问题和困难:我省人多地少,占用大量良田,拆迁量大,易引发大量社会矛盾;河流众多,修桥量大。沿线地区噪音污染,影响村民出行。

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工程量小;经济发达,建设资金充裕;沿线人口众多,城镇密集,经济效益高

意义:接应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呼应浦东开发,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长三角城市带的形成,加强城际联系和协调发展,促进苏北及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加强苏北苏南的联系和协调发展,加快苏南产业结构升级和苏北工业化进程,缩小苏北苏南差距。

港口的建设(上海、纽约等)

荷兰的鹿特丹的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置适中,位于欧洲西部的中部。

自然区位: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港阔水深,不淤不冻;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广阔;位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终点,连接中欧、中亚、东亚等地;以鹿特丹为依托。

如果是上海港的区位因素还需要说明不利因素:三角洲地形坡度缓,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积,影响通航。(目前泥沙淤积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区位因素:

①地形有适当的坡度,以保证排水。

②地面平坦开阔,以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降。

③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④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相连接。

⑤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

⑥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的地区等。

⑦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量大。

城市交通

布局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保护环境等

城市内部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高速公路;地铁;水运;轻轨铁路;

保持城市交通畅通 措施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拓展城市道路;建设立交桥;将过境干道与城市道路分离;控制货车进入市区;鼓励市民乘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发展等。

三峡工程

意义:防洪(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发电(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航运;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

环境效益:

防洪;防治血吸虫病;有利于中下游减轻洞庭湖淤积;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质;调节局部气候,减轻环境污

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将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长江上游的通航能力;有利于该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生态问题:

淹没土地、耕地;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诱发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对库区不利;加重泥沙淤积;影响物种生存;增加蚊虫孳生

对长江三角洲影响:

不利影响:长江三角洲长速减慢;长江口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长江河口生态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

有利影响:

河口淤泥减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有利于改善长江水质(泥沙减少,枯水期)

高一地理必背必考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必修一

★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期末必备)

★ 高考地理城市专题必背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2018高中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背必考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必修一

★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期末必备)

★ 高考地理城市专题必背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2018高中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

高一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很多,那么高一地理有哪些知识点呢?感兴趣的同学快来和我一起看看吧。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2

 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3

 一、东亚:

 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

 二、东南亚:

 1、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区: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

 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国);

 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

 4、工业发展迅速;

 三、中亚:

 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积大;

 b.光照充足;

 c.温差大;

 (2)不利因素:水缺乏;

 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

 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

 4、工业: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

 四、西亚和北非:

 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

 2、特产: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榄油;

 (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

 (4)伊拉克椰枣;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热带经济作物;

 2、矿业;

 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

 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

 六、西欧:

 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

 3、旅游业发达;

 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

 七、北美:

 1、农业-高度机械┠烈底ㄒ祷?/p>

 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

 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4

 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平均约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较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2)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拓展阅读:高一地理知识记忆技巧

 字首记忆法

 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用字首记忆法效果显著,而且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具体方法为:先将地理概念的字头进行排列,形成固定的一句话,然后根据这句话复述出概念的全部内容。很多同学对各种地理分界线混淆不清,而且由于其内容较多,很难形成清晰而持久的记忆。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如果用字首记忆法对这些分界线进行重点记忆,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较长,其中包括“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彦喀拉山―冈底斯山”的山脉,我们可以将这组山脉名称的字首组合为“大阴贺巴冈”,这样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趣味联想法

 不少同学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尤其是对地理概念的记忆更是表现出明显的抵触心理。但是由于要高考,我们又不得不去学,与其厌烦、被动地学习,还不如愉快、主动地学习。对此,在学习或者复习时我们可以用趣味联想法,将地理知识进行联想记忆。

 例如,在复习“气候变化”的内容时,垂直气候的变化特点不易记忆,倘若死记硬背,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对此,我们可以先以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作为切入点,进行以下联想:一般桃花都是在农历三月盛开,但是山寺的桃花由于地理海拔较高,所以开得比较晚。然后联想“海拔不同会产生温度差异”这一概念,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气候形成、气温变化等知识点进行复习。

 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就是通过比较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加深记忆的方法。不少地理知识既有共性联系,又有个性化区别。我们可以对地理事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找到异同点。例如,在复习“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在了解地球自转、公转规律的同时,我们可以将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结果这几个方面的知识进行比较,从而加深记忆。

 我们可以用列表、图示、数据等形式进行对比。例如,在复习“世界人口迁移”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用列表法,从迁移时间、迁移路线、迁移原因以及迁移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在记忆“气候类型和物种分布”内容时,我们可以用图示比较法;在复习“地质和矿物”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数据比较法,将矿藏种类、储量、开量以及出口量等知识进行列表比较,从而形成对具体数据的清晰认识,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

 口诀记忆法

 口诀由于形式简单、朗朗上口,受到了很多同学的欢迎。通过口诀进行记忆会使我们对地理概念的掌握更加清晰,而且由于口诀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也会使枯燥的记忆过程充满乐趣。例如,对于“二分二至”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夏至冬至,昼夜极致”这样的口诀进行记忆。口诀节奏明快、表达形象,是我们加深地理记忆的一条捷径。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气环境

在学习后进行的作业部分也要认真仔细,做完后一定要养成检查的习惯。自然,考试成绩就会上升,作业也会觉得不那么难了,就会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不由自主的爱上学习,自主学习了。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一地理 常考知识点 总结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1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

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

③本国自然: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大于多需要的:正相关;当多开发的小于多需要的: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高一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2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 教育 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 文化 (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一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3

气象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灾害防御 措施 :加强台风监测,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及时组织大家做好抗台风工作。

暴雨涝灾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和对策;实行防洪 保险 等。

旱灾防御措施:

①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

② 种植 耐旱作物;

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做好防寒准备。

高一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高考常考知识点总结

★ 高一必修1地理常考知识点

★ 高一必修一地理常考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

★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如果你初中地理学得不好,那也不要紧,但你肯定要费劲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喜欢它,照样会学好。兴趣的培养有时是因为他有用非学好不可,有时是靠一次次努力而取得进步,有时是靠“亲其师,信其道”。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学习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气环境

 一、重点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3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图示符号表示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

 冷锋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高一新生学习地理应该知道的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你初中地理学得不好,那也不要紧,但你肯定要费劲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喜欢它,照样会学好。兴趣的培养有时是因为他有用非学好不可,有时是靠一次次努力而取得进步,有时是靠“亲其师,信其道”。

 2.死记硬背再也行不通了

 如果说在初中死记硬背还可以的话,但是在高中这是万万行不通的。一是高中课程从内容上讲比初中多了许多,背是背不过的。二是现在无论哪一科在高考中命题都以能力立意为主,死记住的知识不会应用是没用的。对记忆来讲,一是要理解,二是记知识框架,三是靠积累。当然死记硬背也比不背强,记忆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基础,地理更需要记忆。

 3.题海是苦海,但绝不是死海

 在学习时,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课本上的内容我都背过了也理解了,但一做题还是不会。这是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问题。要对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这主要靠做题来实现。做适量的题目甚至大量的题目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做题须注意归纳总结,做有针对性的专题性题目更好一些。

 4.用学习地理的方法学习地理

 地理是不同于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的,它有自己的方法论。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寻找其不同,并用在学习中。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往往把地理事物与其所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说话,另一特点它就是往往借地理图表来说话。大家应该努力提高识读地理图表的能力。

 5.不懂就问是个很好习惯

 不懂就问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它需要任课教师的培养和学生的努力,它有助于班级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特别有助于同学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大家可千万不可因为问了不懂而气馁,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6.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可以解释很多的现象。同时这样做还可以加深你对地理概念以及原理的理解。我们大家要经常性的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来解释我们河口的、东营的、山东的事情以及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自然现象。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做一个有心人──多读报、多看新闻,其次还要做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凡事多问个为什么。

文章标签: # 太阳 # 地理 # 知识点